
图|青简
物道君语:
“美育是最重要、最根底的人生观教育。”
这几年,美学成为一个抢手的论题。
大到电影节的海报、闻名修建,网友们的群嘲太丑。
小到街头的招牌,引发“国际式审美太可怕”的评论。
豆瓣上有个论题是“你接受过的美学教育”,
很多人都说,学生年代几乎没有美学教育。
比如从小穿戴一致的校服,乃至被爸爸妈妈说不要太爱美。
校园的美术、音乐课都被语数英课占用了,
上了大学后才逐渐有了美学的概念。
陈丹青说:
“校园教会了咱们竞赛和规矩,
却没有教育咱们怎么感触美。”
明日是教师节,
借此机会,
谈一谈咱们心中最好的美学教育。
图|柏文
什么是美育?
什么是美育?
蔡元培是提出国际美育第一人,
“以美育替代宗教说。”
美学一词,源于希腊语,
意为理性学、感觉学。
它是一种“感觉”,美是要花时刻去感触,
“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冷风冬有雪”。
而育,是翻开。
翻开咱们的眼睛、耳朵、双手,
去触摸,去看见,去闻,去听,
育养对日子的风情。
几千年前,孔子曾说“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”,
审美教育能够培养一个人完好的品格。
蔡元培亦言:“美育是最重要、最根底的人生观教育。”
图|柏文
他们是国际最好的美育教师
蔡元培:美育,在于熏陶人之性格
一百年的北大讲堂,
蔡元培身穿长褂,
执书本扶眼镜,
向座下学子一连发出了几个问题:
“房子能够遮风避雨就好了,
为什么还要大费人工描写彩绘?”
“茶碗器皿能用就好了,
为什么还要糟蹋金钱烧各种图画?”
“言语能够表达意思就好了,
为什么还要有谱上曲调的诗篇?”
图|柏文
学子万籁俱寂,蔡元培说道:
“美的效果,是逾越乎使用的规模的。”
感触美,要怀揣无功用的想法,
才干从中陶养出有广博的心里,
走向完好的品格。
那时,蔡元培亲身教授的《美学》课程,
不讲美术教育,也不教艺术的技法,
而是培养爱好,陶养爱情。
诚如他在文章里说的:“朴实之美育,所以陶养吾人之爱情。”
图|柏文
李叔同:以乐育人,以美救世
李叔同是蔡元培的学生,
早年间李叔同在日本留学,
看到中日文艺距离之后,
深感“唯有美能救世”,
他想经过文艺来净化培养新一代的年轻人。
首要进行的是以乐育人,
他给诗词谱上了曲调,
为孩子创造了许多妇孺皆知的书院歌,
“长亭外,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。
晚风拂柳笛声残,落日山外山。
天之涯,地之角,知交半凋谢。
一瓢浊酒尽余欢,今宵别梦寒。”
古典高雅,潇洒空灵,
丰满意境的音乐,
是那个年代的美育。
书院歌是孩子最早触摸的美。
美如一朵花,少时种下了,
春雨润物,耳濡目染,
长大后终究会绽放。
就如李叔同讲那句:“记忆犹新,必有回响。”
美,也如此。
图|柏文
丰子恺:童真为至美
丰子恺的美育理念里,
童心、天真为至上。
教育,便是让他天然成长。
所以丰子恺绝不求孩子行为举动好像大人。
曾有一次,女儿阿宝拿自己的鞋子给凳子腿套上,
只穿袜子在地上,
然后满意地说“阿宝两只脚,凳子四只脚”。
但是大人们却以“弄脏了袜子!”为由,破坏了这个创造,
关于儿童来说,这样的爸爸妈妈既煞风景又粗野。
但丰子恺把这一幕画了下来,画成了漫画。
他说:“儿童有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,
能看见国际的真相与另一面。”
美育没有那么多杂乱的理论,
只不过是在日子拼尽全力之时,
留存一份可贵的童真。
图|柏文
叶嘉莹:诗,让心灵不死
叶嘉莹中年流浪,晚年丧女,终身颠沛。
晚年的她,再苦也要体面地站在讲台上。
年近百岁,腰腿有毛病,她依旧要站着讲课。
因为她觉得这是对诗词的尊重。
先生从诗词中来,淬炼出坚毅的气质。
她说:“我没想过要成为了不得的学者,
只想把诗词讲给年轻人,让他们进入诗词的生命中去。”
美育不止是理念,还有以身作则。
学生学到的,还有诗词对她的注解:“诗,让心灵不死。”
图|柏文
蒋勋:美的功课,是衣食住行
在台湾的东海大学,
蒋勋也用相似的办法带学生做感官研讨。
他在上课时,
窗外开了满满当当的花。
学生们的眼睛全被招引过去了,
都无心听课。
蒋勋想了想,“要讲美,
我一切的言语加起来其实也比不上一朵花。”
所以,他带着学生们去到花树下,
一起看花、上课、谈美,颇像孔门的“坐而论道”。
不仅如此,
后来他还让学生蒙上眼睛,
凭嗅觉分辩菜市上的鱼摊、肉摊、蔬菜摊……
蒋勋说:
“咱们谈美与日子的时分,
比较期望回到最简略的四件工作:
食、衣、住、行。
跟咱们日子产生最大的联系,
它每一天都是美的功课。”
图|柏文
咱们等待的国际美育
谈到美学教育时,咱们常常心有疑问:
这是不是一个美学教育缺席的年代?
国际是不是只要美,没有育?
但回忆往昔,有这么多先贤师长们在尽力,将美学之光点亮。
再立于当下,
咱们曾被林怀民先生和他的云门舞集感动,
他说“国际人编舞,跳给国际人看”。
咱们曾被黄永松先生和他的《汉声》鼓动,
他们用五十年的时刻记载国际民艺之美。
咱们惊叹于吕敬人先生和他的书本规划,
那些“国际最美书本”里的国际滋味,浸透温度。
有些问题,唯有时刻才干有答案。
有些工作,答案就在咱们每个人身上。
感谢看到这篇文章的你,
若今后你在下班路上看到落日明月,
期望不再仅仅当成收工的信号,或视若无睹,
而是感触其颜色的流变,意境的惊醒。
或像诗人一般看见美的逝去,
故而眷恋“落日无限好”“明月何时有”。
我们人人都能有此感触,
我信任,国际美育不会停滞不前。
图|柏文